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作家应发现人性之光 ——迟子建与中文系师生座谈会圆满举办

    来源:本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21    阅读量:


     

    11月16日下午2点半,著名作家迟子建与中文系师生在东五楼310教室进行座谈。本次座谈会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举办的2016年秋季驻校作家系列讲学活动之一,也是人文学院举办的“乐活·成长计划”之第32期活动。人文学院何锡章、王均江、陈小丽等老师与研究生一起参加了本次座谈会,现场亦有一名从哈尔滨铁路局专程赶来的铁杆粉丝。
     本次座谈会在何锡章老师幽默简练的开场白中正式开始。王庆老师首先从佛教角度解读迟子建老师新作《空色林澡屋》,她结合小说的情节谈到小说与佛教的“空”与“色”的关系;与迟子建老师同为东北人的王书婷老师从东北文化的角度切入,她认为迟子建老师在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她的地域特色,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同时王老师将迟子建与同为东北作家的萧红做对比,认为萧红作品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浓厚,侧重整体性表达,而迟子建的作品更加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叛逆性,更多的是空间的概念;梅兰老师则从古典美学的角度对迟子建老师的作品进行了赏析,认为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回归了文学美感,是可以陪伴读者一生的作品,并提出关于创作在现代性上的追求探索的问题
     迟子建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解读表示非常感动,并结合三位老师的叙述谈了自己当时创作的情景。对于王书婷老师的提问,迟子建老师表示真正的现代性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进入,是一个作家从写作开始一直贯穿的精神上的自觉追求,而不是口号或标语式的,那样特别容易造成作家笔下的人物是一个哲学家的化身的演讲,是一种生硬的解读。高明的小说家在面对自己小说的世界和人物时,要还原生活,读者有代入感,进入小说之后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艺术世界。这两个天地之间,这种微妙的转换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性。另外,生活变成艺术之后,艺术并不能给你带来完全生活上你感受到的这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种现代性。 
    中文系的学生们也从各个角度对迟子建老师进行提问。一位来自东北的学生结合东北地域特色,谈到迟子建作品中的冷与暖时,向迟子建发问,如何把握冷和暖的度。迟子建老师从气候和人性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气候的冷让人从心底里渴望温暖,而另一方面,老师谈到自己对人性有较高的期望值,任何人都有我们肉眼所发现不了的丝丝缕缕的人性之光,而作家的任务是要发现恶人身上的光,哪怕是那种很细微的光耀。另外一位中文系的学生,和迟子建老师拥有着相似的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迟子建老师来自中俄边界,她来自中朝边界。这位同学提问,当以一个汉族的视角切入少数民族进行文学创作时,最大的困难点在哪里?迟子建老师表示这个问题非常专业,提的非常好,谈到作家有些时候就是一个演员,作家进入自己创作的文本时要化身为作品中不同的人,并且更像是一个导演,要操控笔下的人物在作品中各就各位。
      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都踊跃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迟子建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表示赞许,并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最后,何锡章老师对中文系的师生提出了几点期望并再次对迟子建老师的到来表示最真挚的感谢,至此,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Copyright2011-2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