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阎连科、王尧与人文学院师生座谈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6    阅读量:


    20181121日下午230,著名作家阎连科、著名评论家王尧受邀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与人文学院师生座谈,此次座谈会由人文学院何锡章教授主持。

    座谈会伊始,阎连科、王尧赞赏我校师生的热情,王尧认为这恰恰是文学没有死亡的明证,而阎连科则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畅所欲言,就文学本身聊聊文学。

    梅兰认为阎连科小说的“神实主义”一方面是剥离外在的现实主义逻辑,一方面向内转进行精神层面的求真写作。一般来说,前者是“破”,后者是“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也更关键。阎连科小说具有高度的转喻性,这是为了建立精神层面的新因果关系。转喻在语言上体现为大量的背反式结构,比如两个同样真实而语义刚好相反的命题的并置,这在《坚硬如水》中大量出现。这种转喻还具有世界性,动用了传统和现代的几乎所有文化资源,突破了一切伦理的、阶层的、认知的、性别的边界,使得小说变得丰富和混杂。梅兰老师还谈到, 王尧老师融合了文学史家、批评家、理论家的方法,梳理文学史和学术史,重视文献史料,这对当下的批评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在王庆看来,虽然阎连科运用的是神实主义的叙述方式,但他有勇气和信心描摹现实,做到现实主义想要达成却没有达成的寻找真实的目标,因为他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了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有自己的思考。阎连科小说的神实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寓言叙事,意在荒诞之外,以假写真。

    谭彬彬非常钦佩阎连科和王尧两位老师在讲课期间大量地手写板书,让我们看到了为人师的真诚。在近几日的秋讲活动中,她感受到了阎连科的焦虑,第一是死亡的焦虑,担心死亡会比最想写的作品最先到来。第二是身份的焦虑,阎连科曾在访谈中说“我想,我们今天不能写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是我们作家的人性真的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光彩”,这代表了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焦虑。最后是影响的焦虑,阎连科要写出阎连科自身而不是前辈作家的作品,但认为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中只是沧海一粟。

    李雅娟向阎连科老师请教了《风雅颂》的注释问题,阎连科回答说小说最初的版本有大量详细的注释,这当中有现实的映射,也有他个人的创造。李雅娟认为,《风雅颂》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以及试图找到出路的努力,来自现实作者的解释的声音和小说虚构的声音事实上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叙事者声音不可信,括号注解的声音又干扰或帮助这些声音,这些声音只是并置却没有相互驳难,使文本呈现出相对分裂的状态。

    蒋济永提到《坚硬如水》中的高爱军是政治无意识的代表,是一个被异化的人。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的说法,他是一个本能式的政治身体,革命来临时表现火一般的意念,革命暂时退潮时又表现出身体、物质的渴望。其实这两方面都立足于人的本能,政治、权利的荷尔蒙和身体的荷尔蒙是一致的,革命与爱情、死亡具有同构型和类似的感召力。叙述者和故事人物本有的主体性被集体无意识介入,体现了一种虚幻的游戏感,颠覆了传统的故事设计。

    同学们在座谈会上也积极发言提问,得到了老师的解答,受益匪浅。有同学说自己特别喜欢阎老师的“神实主义”,但他的作品能不能用不那么犀利的方式呈现真实?阎连科回答说,他提出“神实主义”是为了找到一种依据,可以用这种依据为写作荒诞的小说寻找合理性和自信。有同学问,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之前是否有详细的架构?阎连科说他不太喜欢这样做,他通常会将遇到的不错的题材作为种子保存下来,如果经过多年时间他感到这个题材仍有写作的价值,就会思考如何讲这个故事,灵感来源于讲故事的方法而不是故事本身,写作时如果有满意的万余字的积累,这篇长篇小说就定型了。有同学问,年轻的一代社会经历往往没有老一辈的丰富,如何写出好作品?阎连科回答说这恰恰也是一种解放,老一辈作家既受经历的哺育又受经历的拖累,而年轻作家终于可以回到情感、精神和想象的经验园地,在这些经验的烛照下,许多看似相同的生活经历会有不一样的光彩。

    阎连科总结说,作家一生的写作都是在塑造作家自己的形象,每一个作家都在抒发心中的块垒,块垒包括美好的和污浊的事物。对阎连科来说,写作就是一个打碎并释放污浊的块垒,得以吸收新鲜美好事物的过程。阎连科老师还谈到作家对作品的掌控问题。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19世纪作家告诉我们,作者不应该掌控人物,人物有人物自己的命运,这是最好的小说。但换个角度,改变许多经典作品中人物的结局可能会导致或好或坏的结果,越出色的写作者往往能出奇制胜。最后阎连科提到,有的作家写作是有敌人的,有的没有敌人,要区别看待。敌人可能是另一些作家,另一种文学,也可以是作家自己,阎连科认为自己便是一位有敌人的作家,过多的敌人会让人焦虑不安,但战胜敌人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王尧说,阎连科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他自己,他如果战胜了自己,便可以继续写作下去。《坚硬如水》是革命语言狂欢,而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被社会的语言所支配,否则人是无法在情感生活中存在的,小说正体现了这一状态。王尧常有散文作品发表,亦是专栏作家,比起作家、批评家、知识分子的称谓,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写作和读书的人。比起僵硬的理论,他更愿意书写中国文人的文章传统。

    何锡章老师最后总结说,今天这场座谈会生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对文学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将两位老师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观点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学习,汲取养分。至此,阎连科·王尧2018年华中大秋季驻校讲学期间的最后一场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黄咏璨

    图片:李想


    Copyright2011-2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