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作家韩少功畅谈“文学寻根与文化自觉”

    来源:本站 时间:2012-11-12 点击量:

     

       (人文学院新闻中心讯 杨明月)“我们应有文化自觉”、“应重新重视传统文化,思索对现代化的理解,否定单质化模式。”11月7日早8点,知名作家、海南省作协主席韩少功应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邀请做客东九教学楼,与中文系本科生畅谈“文学寻根与文化自觉”话题。
    寻根:自有其历史文化渊源
    谈及寻根文学,韩少功说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约从1985年开始,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界都出现了寻根倾向。他认为文学寻根主要是在两个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80年代距文革结束不久,文革破四旧,典籍遭到破坏,文物被烧毁,话题被禁止,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打击。另一方面,80年代国门初开,面对西方传来的东西,人们观念遭受大冲击,出现了主张全盘西化的声音。“这两者共同点都是给中国文化换血。中国的知识分子、作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文学。”韩少功说:“在此背景下,寻根文学自然出现。”
    寻根文学:发展与批评
    韩少功谈到,阿城的《棋王》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造成了轰动性影响。《棋王》体现了阿城对道家文化的认识,贾平凹的《商州》运用大量历史、地理资源,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探讨的是吴越文化。“这些作品的出现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韩少功说:“1984年我的《文学的根》发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借用。”他继续讲道,大体赞同文学寻根的主要以知情作家为主,非知青作家也有表示支持的。“但作家身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加快,城市与乡村差异拉大,在两种不同经历的震荡中,作家在文学中寻根,表达自己的思考。”
        面对寻根文学,有两种批评。官方认为寻根走错了路,认为根在延安。民间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斩都来不及,寻根不可取。在发展与批评中,作家的创作也达到了井喷状态。
       现代化:从不是单质的
    针对一些人对中国现代化理解的偏差,韩少功讲到:“我自己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抱有疑虑,我们用概念时要小心,现在姑且叫现代化吧。”他表示,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东西置换中国的的,现代化不是单质的,“欧洲文明也不是纯文明,它是各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他对单质现代化提出以下疑点:第一:西方也不是单纯文化,也有东方伟大的贡献,比如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就来源于东方;第二:西方的基督教也不是单质的文化形态,它脱胎于犹太教;第三:欧洲的公务员制度就照搬中国的科举制。而反观东方文明,也是各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韩少功谈到,若文化趋同,就会像月球表面那样一片荒凉。在论及有人说基督教救中国时,他反问道:“全盘西化有过成功经验吗?”全盘西化的非洲、菲律宾等的现状不得不令中国人深思。
    “我们应有文化自觉”、“就是欧洲人也是保持着相当的文化敏感度,他们很认真地保护自己的文化,对美国现代化的反感非常之大。”他以基因技术说明每种文化大都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韩少功说道:“我们应重新重视传统文化,思索对现代化的理解。”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东五教学楼)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4241

    E-Mail:humanity@hust.edu.cn

    Copyright © 2021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