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华中大-新国大学术大讲堂"人文学院专场讲座成功举办

    来源:国际交流处 时间:2022-05-03 点击量:

    “华中大-新国大学术大讲堂”人文学院专场讲座于4月22日、28日以腾讯会议方式顺利举办。应学院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林立副教授和刘晨助理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沧海遗音:民国时期词社综述”和“矩阵窥豹——北宋尺牍文学与尺牍数据库的构建”的讲座,两场讲座均由我院青年教师尧育飞博士主持。

    图|林立副教授作题为“沧海遗音:民国时期词社综述”专题讲座

    4月22日,“沧海遗音:民国时期词社综述”讲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林立副教授主讲。我校70余人参与讲座活动。讲座开始,林教授首先介绍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民国时期出现了新旧两种词学观的对立,并且像白话诗之于新青年,文言文之于学衡派一样,填词对于遗民词人而言,并不单是一种文学创作,也是新旧文化论争的其中一环,遗民群体用之来寄寓政治、文化理念,结社填词是其借以建构及巩固其遗民身分、保存文化记忆的一种手段。

    图|林立副教授专题讲座展示

    民国时期的遗民词社从社名上就有一定的礼仪性与约制性,如“沤社”便有聚散不定的意义在其中,以其名称赋予创造性力量和宗旨。而在相同理念宗旨下,遗民词人吟咏雅集,其参与方式可同题或同韵吟咏,亦可以邮件互唱。雅集以序齿不序官为序列标准,以年龄而非官职排序,功利色彩较淡,地位高低更倾向于道德意味的人伦秩序。

    摘自部分学生发言

    研究民国时期遗民词社,须将其置于民国地缘政治与家国情结的基础上,由此,林教授展开介绍民国时期三种典型词社:须社、沤社、白雪词社。通过分析三个各有特点的词社,林教授认为探究民国时期词社创作活动,剖析民国时期词社中人的创作心态、活动模式内容、词学风尚等,有助于研究者分析传统文人如何透过词体创作,建构群体身份与文化记忆,从而爬梳文学史料并观照后世文学发展脉络。

    报告结束之后,徐州工程学院李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张园林、张玉、人文学院秦崇文博士后等听众就民国词风调和、雅集唱和和音乐调和的关系、诗词”唱和”与宝卷中的“和佛”关联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4月28日,“矩阵窥豹——北宋尺牍文学与尺牍数据库的构建”讲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刘晨女士主讲,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蔡燕梅、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巢彦婷、高天俊等作为嘉宾参与研讨。

    图|刘晨助理教授作题为“矩阵窥豹——北宋尺牍文学与尺牍数据库的构建”专题讲座

    刘晨老师认为,北宋尺牍文学研究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当下似乎面临着“细读”与“远读”的双重困境。一书、一简的细读,不仅有语境缺失的困难,而且在作者与时代分布不均的大量尺牍文本面前,难以支撑起关于群体或代际文学史演变的叙事。若通过已有数据库进行检索,则未免被自设的关键词所限,有一叶障目之忧。无论是研究者的细读,还是电脑的远读,都面临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尺牍是不是文学;如果是,其文学性如何描述。

    图|刘晨助理教授专题讲座展示

    讲座过程中,刘晨老师主要从两个角度讨论尺牍的这些功能:一是尺牍作为一个文学空间在宋代的生成;二是刚刚开始构建的“宋代尺牍文学数据库”。在研究中,刘老师发现北宋尺牍中诸多有趣话题,如书信风格的相似性、书信传递过程中的渠道问题等等。刘老师还结合海外尺牍数据库等前沿数字人文方面研究,指明研究的可能方向。

    最后刘老师说,如果说文本细读是管中窥豹的话,文学数据库可以说是“矩阵窥豹”。两种视角的结合或许能带来一种新的、具有启发性和延展性的阐释框架。

    图|蔡燕梅博士后与主讲人交流

    南京大学文学院蔡燕梅博士后就尺牍在不同历史时段的版本形态等问题与刘老师展开交流,如明清尺牍的文本形态与宋代尺牍的差异,如何在数据库中体现等。

    图|巢彦婷博士与主讲人交流

    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巢彦婷博士则针对宋代“以诗为简”“以文为简”等特殊形态的书信的编撰及刊布等情况,与刘老师进行切磋。最后,人文学院青年教师高天俊博士从语言学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的数字人文实践出发,就数据库的搭建、文本矩阵、文本聚类、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话题阐述了实践经验。

    摘自线上会场

    本次讲座吸引了校内外69余人参与讲座,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徐力恒助理教授等数字人文领域新锐学者。

    通过两次讲座,学院师生纷纷表示举办该系列讲座对开拓研究视野助力甚大,尤其是数字人文等话题带来的跨学科尝试对今后的研究颇有启发,希望后续有机会与海外文学研究专家进行深度科研项目交流。以本次讲座为契机,我院青年教师也将加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相关学科领域学者进行数字人文方面的项目合作。

    主讲人简介:


    林立,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后获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著有《沧海遗音:民国时期清遗民词研究》、《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在《Ming Qing Studies》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除学术研究外,尚从事古典诗词创作,担任全球汉诗总会副主席及新加坡本地诗词刊物《新洲雅苑》主编。曾主持“新加坡旧体诗库”、“新加坡旧体诗研究”等项目。

    刘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获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学位。曾在日本京都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发表论文有“The Rise of Tiba(題跋)as a Literary Genre in Song Dynasty China”(《哈佛亚洲学报》)。出版《食物与文人:帝制时代中国文学中的饕餮叙事》、《“三变”柳永与起舞的仁宗》、《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907-1911》等译著。目前研究兴趣在唐宋文学和文人文化、书籍史、东亚书信史、数字人文等领域,并致力于构建“中国尺牍文学数据库”。

    据悉,华中大-新国大学术大讲堂由国际交流处总策划,旨在让更多的学者与学生受益于两校间学术交流,促进对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增进相互了解,激发创新灵感。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东五教学楼)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4241

    E-Mail:humanity@hust.edu.cn

    Copyright © 2021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