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讲座围绕语言研究的人文关怀与问题意识、对于语言系统和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语义理解的心理-逻辑机制、从理论假设到计算分析与程序实现、通过意合语法的研究培养“计算思维”五个方面展开。
袁毓林首先分享了此次讲座的主题由来。认知科学是一个广义的科学,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哲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更具体的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等内容。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度学习取得的很多成就都是基于感知的智能,而不是认知智能,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走向认知智能的计算。相应的,处理语言学问题时,袁毓林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双系统的办法,系统一是基于感知智能的处理,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系统二是基于认知智能的处理,是在知识图谱指导下的推理,特别是解决人机对话的一些复杂问题时,要把检索出来的几个知识进行有效的推理,且推理的是多跳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问题,所以认知理论是很重要的。我们用这样一种学理来指导研究语言,有一个目标,就是要面向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计算机处理语言服务,因此这样一种研究是面向计算的,这就是基于认知并面向计算的语言学研究的进路。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特有的有声语言是在一个文化环境里生长发展的社会中的应用语言,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所以研究语言也必须要富有人文主义精神。这样的研究怎样和科学技术这样一种理性的东西结合?袁毓林认为,对于语言研究,如果能够基于认知科学,并面向计算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走向人文精神和科技理性的结合。
袁毓林介绍了基于认知并面向计算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包括理论假设、研究课题、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他谈到,学术研究要有信仰,这种信仰就是:通过研究语言可以洞察人类的心智,从而帮助了解人类的本质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接着他介绍了对语言系统和汉语语法的基本看法:人类语言是一种双重性的系统,一方面它是“编码-解码”的系统,但同时它又是“示意-推理”的系统,这样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意合法”。接着通过两个案例,他展示了我们对于语义理解的心理和逻辑机制的研究,心理机制相当于大脑里面做了什么,有一个神经的机理。心理的描写,可以进行影像的分析,然后进行逻辑的刻画,再变成算法表示,最后用程序语言来实现。所以我们走的是这样一条从认知假设到计算分析和程序实现的研究流程。
“心智(思维)就是符号计算”是对袁毓林影响至深的认知理论。基于认知并面向计算的语言研究实践,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计算思维”。从此,计算不再只是编程,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培养与践行这种计算思维,能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愈演愈烈的时代挑战,并且抓住语言研究与数据科学相融合的未来机遇。数据科学愈加重要,而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数据,语言研究要抓住数据科学的未来,唯有如此,才能让语言研究更加从容地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
最后,袁毓林还与线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问答,就相关语言学问题展开了充分的沟通交流。
原文链接:基于认知并面向计算的语言学研究进路-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glos.cssn.cn/yyx/yc/202112/t20211203_53790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