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著名作家格非与众学者共话“文学与疾病”——记第13季喻家山文学论坛

    来源: 时间:2019-04-23 点击量:

    420日上午9时,来自省内外的作家、学者、教师、广大学子和媒体代表共聚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八号楼报告厅,与特邀作家格非一起展开了一场以“文学与疾病”为主题的文学讨论。本次学术讨论会由华中大人文学院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举办,系中心“春秋讲学”之春讲活动之一。人文学院刘久明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本次论坛上半场由陈后亮教授主持。童俊参照小说《白鹿原》,分析了历代中国人对心理创伤的传统应对方式。根据心理治疗的案例,人类有种将过去特别是那些痛苦的体验重复付诸行动的倾向,却没有对此行为的认识。陈后亮从神经伦理学的角度探寻人类的道德脑区,通过医学的方法对人进行道德病的治疗。梁艳萍从近代日本文学入手,谈到了解剖学为文学创作提供的强大支撑力。林翠华则认为气味是激发普鲁斯特创作内涵的真正钥匙,气味以最本质的方法展现生命的耀眼瞬间。

    Jannis Konthos指出西方世界里,情感过程和知识运作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一个古希腊思想具体演化的结果。龚浩敏以毕淑敏的《红处方》为例,疾病本身是不存在的,直到人感知到并区别鉴定它。李国华着眼于1980年代盛行于中国的麻风病展开讨论。王均江则对比《软埋》和福克纳的《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阐明“诗可以怨,哀而不伤”的道理。在接下来的讨论与对话中Jannis Konthos回答了参会人员的问题,举出治疗的案例,病人的感受和思考不能同一因而特别痛苦,当思考技术、数学等抽象性事物时我们必须隔离情感去思考。

    下午的论坛气氛更加轻松活跃。朱寿桐讲述了从古至今诗中灵魂的壮硕。陈应松则分享了自己战胜抑郁症、幻听症的经历。蔚蓝认为作家在创作中是自身带有疾病而不自知的,但疾病是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邹建军从传播手段变革、后工业化时代对人心灵的扭曲和生存压力造成的身体脆弱三个维度诠释了非虚构文学产生的原因。贺昌盛从文学家章太炎的医学背景,论述医学对文学的影响。崔文铖则指出病痛将人的肉体和精神重新连接起来。曹庆军探究了文学作品中失明症的隐喻。

    格非以一个学生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为开端,指出现代文学家则是通过文学作品交换痛苦,同时缓解自己的痛苦,并通过观看其他人的经验返照自身,保持世界的完整性,展示世界的秘密,没有隐瞒。文学想要传达的是去热爱你的命运,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去经历。

    下午的讨论结束后,主持人刘久明总结了论坛中各种观点。此次学术盛宴就此落下了帷幕,这场论坛跨学科讨论了文学和疾病的关系,有利于推进疾病叙事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据悉,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除每年举办一次前沿的学术研讨会外,还开设“大师写作班”,邀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驻校为中文系学子授课,格非是该项目受邀的首位作家。


    文字:孙蒙娜

    摄影:孙蒙娜、姜欣宇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东五教学楼)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4241

    E-Mail:humanity@hust.edu.cn

    Copyright © 2021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