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14:30,历史所朱冶老师在南一楼227教室为电信学院商务班硕士留学生,进行了一次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讲座,本次讲座以全英文进行。电信学院三十多位留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他们来自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人文学院叶智副书记,电信学院留学生办公室程云青老师,电信学院商务班班主任刘生昊、徐聪老师,人文学院历史所研究生沈薇、吴玘、鲁畅等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冶老师用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中国“春运”的场景,向留学生介绍了中国人对于家人的重视、对回家的渴望,导入本次讲座主题。朱老师强调,春节既是一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也是中国人进行债务上的清算与核对的时间节点,也即“年关”。
讲座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题为“辞旧”,朱老师先介绍了中国历法的变迁与二十四节气,对公历、农历等概念进行解释,并指出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她请留学生诵读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的英文版,加深大家对中国新年概念的认识。接着,朱老师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总结,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朱老师带来了被誉为“四君子”——梅、兰、竹、菊四副水墨画作,恰好对应着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为留学生展示中国人对于时间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表达。从腊八到除夕,中国人喝腊八粥、祭祀灶神、除夕团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辞旧”的具体表现。

第二部分为“迎新”,“新”是指中国的新年,即春节。朱老师讲解了中国人从元日到元宵节“迎新”的各种习俗。在春节期间,中国古人会在门上贴年画、挂门神、贴春联和宜春帖子,他们还会送“飞帖”拜年。朱老师列举了中国新年期间其他传统节日如人胜日、元宵节等。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在第七天造出了人类,这一天即“人胜日”;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第三部分为“吉祥寓意”,中国古人往往赋予事物美好的涵义来表情达意,通过舞龙、舞狮来展现热闹喜庆的场景。这些吉祥寓意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
在讲座尾声,朱老师教在座留学生用毛笔在烫金纸上写“福”字,留学生们热情参与,纷纷留下墨宝,并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上祝福文字。讲座结束后,留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与朱老师合影留念。
留学生对此次讲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讲座面向留学生举办,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快地融入到中国的学 习环境,加快文化适应;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讲座是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友好平台,在中外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增进中外友谊,深化国际交流。

(文:吴玘;图: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