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前沿》讲座纪要
主讲人:复旦大学中文系 陈振宇 教授
整理者: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陈禹 博士
本次讲座陈振宇老师从预期的本质、历史和现存问题这三个方面开展。强调了预期的重要性:是语用学核心,所有理论都能用预期理论讲述。
一、预期的本质与理论模型
本质:
语用规则的本质是恰当性,恰当性的核心是认识主体的预期
预期就是认识主体对事物的真假、属性、价值等方面的预先认识或估计。
理论模型:
背景知识:
交际中的相对信息模型:信息的接受者接受两种关于命题M的信息:从已有的知识状态O可以推理出的;通过信道传递过来的关于M的知识。
完整的简单预期的语篇包括四部分:
认识主体(信息接收者)事前已经获得知识:O
预期:由O推测或预先估计出事件M的概率:P(M|O)
信道传给认识主体的知识:P(M)
预期性由|P(M|O)- P(M)|决定
正预期信息:|P(M|O)- P(M)|约等于0,预期和接受信息相等
反预期信息:|P(M|O)- P(M)|显著大于0,预期和接受信息不符
无预期信息:P(M|O)取值不确定或约等于0.5,对于M没有倾向性结论
预期就是情态表达的语句:可以分为
意愿预期、能力预期、道义预期、认识预期(不同情态意义)
自预期、他预期、常理预期、前文预期、行为主体预期(产生预期的主体)
举例:
[屋顶漏了],(所以)不希望下雨,但竟然/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
条件O:(张家)屋顶漏了
预期P(M|O):张家不希望下雨
当前信息P(M):但竟然/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
预期性|P(M|O)- P(M)|:约等于1,主体反预期
(张家)[屋顶漏了],但竟然一连几天都没下雨。
条件O:(张家)屋顶漏了;说话者想看到他们狼狈的样子(隐藏条件)
预期P(M|O):说话者希望下雨
当前信息P(M):但竟然一连几天都没下雨
预期性|P(M|O)- P(M)|:自反预期信息(反说话人预期)
对比:
[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体系],(所以)(本来)能够轻松应对流行病的挑战,但居然在新冠病毒面前败下阵来。
[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体系,但政治上无法开展相关的预防措施],(所以)照样不能防止疫情的蔓延,怪不得仅仅一个多月就“失守”了。
都含有“但”,“但”表示转折,转折是反预期吗?
不一定,第一个句子中,“但”在当前信息句中,是反预期;第二个句子中,“但”在条件中,表明两个条件对应两个预期,凸显的是条件2-预期2,是正预期。
预期可以是关于命题的,也可以是言语行为层面的。
例如:
[你以为富豪们的生活是花天酒地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奢侈超出你的想象。
反预期是针对言语行为的。
综上,在预期表达中,前三个是语篇中的句子或小句,最后一个预期性则是语篇的整体性质(预期性针对语篇)
其中,按照出现的必要性:当前信息,条件,预期
预期不出现:
[说好的他来接我],结果连个鬼影都没见到。(预期,应该来接我)
条件不出现:
本来应该是一篇短序,没想到写了这么长。
条件和预期不出现:
在这个实验中最幸运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没有被电死,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时遭电击身亡。(只有当前信息)
预期与当前信息不出现:
在他辞世后半个娱乐圈都发文悼念,其中《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也发文称:达哥,[说好的咱们第二集见]。(只有条件)
条件与当前信息不出现:
兰芝的心里油然生出一股酸楚:这婚礼上站着的本应该是自己和他呀。(只有预期)
二、预期研究的引入与发展
国外:
Heine(1991)提出了“反预期标记”术语,“共享常态”(shared norms):说话人熟悉的世界的常态的规范;说话人头脑中的常态和规范;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头脑中的常态和规范。
Dahl:(2000)提出了预期的结构,从言语事件参与者的预期角度将信息三分为(正)预期信息、中性信息、反预期信息
其中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反预期。
汉语学界:
吕叔湘(1942/2002):用预期来解释汉语的转折复句,也就是“但是”转折句的第一种用法
周兴志(1986):预期汉语研究的起点。对“果然、竟然”的逻辑分析
陆俭明(1989):VA了可以表示偏离预期的结果
陈立民(2005):“就”和“才”的共同语义特征是表示“实际偏离预期”
吴福祥(2004)西方预期研究进入汉语研究的开始。关注的是Dahl的预期理论
汉语学界对预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开始-2014:微观层次,针对的是具体的汉语现象,这些具体研究在第二阶段也存在。
例外:袁毓林:解-反预期
2014-今:理论创新阶段,对预期理论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离开了外国理论的参照,是理论思考的开始
三、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下三个问题:
1.标记和触发语的区别
完整的预期性表达语篇结构需要三个语句:条件、预期、当前信息
刘瑞(2020)提出了触发语和标记的不同。
正/反预期触发语:位于条件或预期的小句或结构之中:本来、说好的、毕竟、虽然
正/反预期标记:位于当前信息的小句或结构中:但是、可、竟然、居然、果然
例如:[说好的不去],嘿,你怎么自个儿偷偷地去了。(在条件中)
触发语:不再当前信息句中,不直接表明当前信息,只是暗示有某种倾向。间接的暗示,可能不是百分之百的,大多数情况下暗示没有按照预期进行,但也有例外:[说好的雨],要来了!(正预期)
“说好的”不是反预期标记,而是一种寄生的反预期触发语。(寄生的符号:本来表达其他语义,只是倾向于表达这样的信息)
两个视角:
下行视角:推断的视角
说话者站在O的位置进行推断,依赖预期产生的含义
在无标记时是正预期语境
我得按我妈妈的嘱咐行事,[出来前说好的]。
上行视角:回溯的视角
说话者站在当前信息的角度,
[说好的不去],嘿,你怎么自个儿偷偷地去了。
在无标记时是反预期语境
“说好的X”大量用于上行视角,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反预期实例,但并非完全规约化,下行视角也存在。
双预期结构:
甲:[这大冷的天],您老怎么来了?
乙:[说好的大家伙以快儿来],我当然得来!
甲:反预期
乙:正预期
乙用正预期反对甲的正预期,也就是解-反预期的结构,将前面的反预期解除
恍然句/领悟句也是双预期结构:
原来今天不上课啊,怪不得教室里都没人。
有两个预期结构,用第二个正预期接触第一个反预期。
“当然”是正预期触发语,有时也会出现在反预期中,表示极度例外。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反预期)
有很多当然句,不知道条件,无法谈预期
A:想做工还是嫁人?
B:当然嫁人。
中性询问,无偏向
A:你受过威胁吗?人身威胁?
B:当然。
“当然”是寄生的正预期触发语
2.条件和预期的区别
预期和条件是区别的,有时被混为一谈。
[老王让她去买烟],她竟然不去。
条件O:老王是领导
预期P(M|O):应该去
当前信息P(M):不去
预期性:反预期
[老王让她去买烟],她竟然去了。
条件O:她平时孤傲,老王让她去买烟
预期P(M|O):不回去
当前信息P(M):去了
预期性:反预期
之前有些学者没有区分清楚预期和条件,尤其是把显性条件当作显性预期,实际上预期是隐含的。
他刚打算去上班,突然下起了大雨。
条件:打算上班
预期:希望天气好
当前信息:下雨
预期性:反预期
3.复杂预期语篇——以“瞧”为例
邱闯仙(2010)认为“瞧”是正预期标记;谷峰(2014)认为是引导反预期信息;郑娟曼(2018)认为谷牵强。
实际上,“瞧”是一个复杂预期的用法。
论证过程:
瞧XP的用法:
XP表示说话者引用的条件
XP表示说话者的预期
XP表示当前信息(语料最多)
条件:
[您瞧那么些萝卜糟蹋的],你就不心疼吗?
(条件推出了预期)
预期:
瞧吧,过会儿它就会来告诉你,你的通行证没办下来。
当前信息:
对说话者来说,是自己的感叹:表明对说话者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完全和预期不符,贬义居多,少数为褒义:
瞧这帮人那醉生梦死的样子。
小预期:说话者对自己的预期信心不高,不一定实现
你瞧你瞧,又下上了。
预期中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酷爱下棋,一个是妹妹来送别,所以有两个预期,既是正预期信息又是反预期信息。
郑娟曼(2018)中的例子:瞧,她又来了!也是小预期的实例。
对听话者来说,是说话者告诉听话者新信息:XP信息足够多,说话者试图以此引起对方的意外情绪。
瞧我抽的美国免税烟,瞧我喝的日本免税酒
条件:进口货罕见
预期P(M|O):(听话者会认为)不会见到
当前信息P(M):抽的美国免税烟,喝的日本免税酒
预期性:他反预期
有时难以区分是说话人意外还是听话人意外,有时甚至是既表达自己的意外,又希望听话者意外。
瞧那卖糖果的小姐手指多巧,一抓就是一斤,一粒不多一粒不少。
“我说什么来着”有两个预期结构:
对说话人来说是正预期
对听话人来说是反预期
复杂多预期结构
两个预期结构,两个当前信息:
有话别不敢直说,憋在心里再憋坏了,瞧人潘佑军,多男子汉,敢作敢当。
两个当前信息:潘佑军和你
两个预期性:自正预期(潘符合预期);自反预期(你不合预期)
两个预期结构,一个当前信息,两个预期是两个对立的认识主体:
瞧,一碗面吃出毛病了吧。
两个预期:说话者怀疑有蹊跷,听话者声称没有蹊跷
预期性:自正、他反
“我说什么来着”也是复杂预期语篇:说话者和他人预期对立;“我对你错”;
目前确凿的正预期标记,只有一个“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