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纪要 | 李裕民:历史文献的阅读与研究

来源: 时间:2019-11-03 点击量:

2019年10月29日下午3时,“国故新知”讲座第26期在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406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历史文献的阅读与研究”。此次讲座由著名宋史专家、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裕民老师主讲,华中科技大学历史所罗家祥老师主持,雷家宏老师以及本所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裕民老师就指出世界上当数中国的古籍最多,并且全世界都很重视中国的古籍,这些古籍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等各个阶段的文献又有很大的不同。针对于此,李裕民老师对不同阶段历史文献的阅读与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专门的讲解。


先秦两汉


李裕民老师指出,先秦两汉留下来的典籍很少,要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几乎所有的书都得读,而研究的方法一是要字字精读,二是对于其中的推断成分要不断用考古材料加以证明。由于那个时期没有印刷术,文献基本都要靠手抄,流传到后来错误越来越多,所以先秦的史料几乎每一条都要设法对它进行考证,必须做到精细,并且考虑各种可能性。


魏晋隋唐


李裕民老师认为,魏晋隋唐历史文献的研究要做到从原始文本出发,并且我们的知识面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他以陈寅恪先生研究佛教史为例,指出陈寅恪先生从梵文的《大藏经》入手,对于过去人们研究中的种种错误就能够一目了然,并且能够发现佛经本身的一些错误。正是因为陈寅恪先生的知识面极广,所以他能够很精深的做研究。现代学者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如果赶不上前人,那么想要超越前人就比较困难,通过新出土的墓志铭或者文书做研究只能算内容上的超越,而并不能算水平上的超越。和宋代相比,隋唐的历史文献不及宋代的十分之一,要注意下延去读五代和宋初的一些材料,北宋早期很多书里面都有关于晚唐的丰富材料。


宋代


紧接着,李裕民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详细讲述了宋代相关历史文献的阅读与研究方法。他指出,由于宋代文献较多,如果不分主次的话,就会不知从何处着手,所以宋代的材料首先要分主要和次要。他列举了相关的文献,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辽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等等。而具体的阅读与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读主要文献,泛读次要文献。李裕民老师指出,泛读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知识面,自己想要研究哪些问题需要翻哪些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关于精读的文献,李老师推荐了《宋史》和《文献通考》。李老师特别强调:在精读时一定要做读书笔记,随后他将自己以前做读书笔记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他将读书笔记分了类,第一类是读宋代典籍的笔记,用于找出其中的问题与缺点;第二类是读中国古代典籍的笔记,用于扩大知识面;第三类是读今人著作的笔记,用于记下自己的想法与问题,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第四类是问题笔记。李老师指出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不断积累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要注意版本问题。李老师建议同学们阅读和使用文献时要用比较早的、可靠性比较大的版本,尽量使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


第三,读书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发现不了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又谈何解决问题。李老师指出,看书并不是简单地读一下,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相互对照着去看。


第四,要多关注实录。因为正史大多根据实录编纂而成,多看实录,力求还原史事的真相。


第五,要注意写史者的立场。一般王朝灭亡时的历史多由新王朝所写,立场不同,就难以完全做到客观。


第六,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比如《宋史纪事本末》、《宋人轶事汇编》等文献可以参考,但因不是一手材料,要尽量避免引用。


第七,在引用地方志时要注意考证。宋元方志可靠性比较高,但现存的数量有限,在引用明清方志时一定要注意考证。李老师列举了明代地方志中关于杨家将在开封“天波府”的记载等例子,进行了分析说明。


在讲座的尾声,罗家祥老师充分肯定了李裕民老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治学经验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对学生今后在文献阅读与研究中的巨大帮助作用,并且指出李老师所讲述的方法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以贯之的,希望同学们可以仔细琢磨品味,从中得到启发与收获。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积极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都进行了细致详尽的回答。


李裕民老师的此次讲座,深入浅出且鞭辟入里,为在座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撰稿:宿乐琼

编辑:刘雨洁

摄影:鲁    畅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东五教学楼)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4241

E-Mail:humanity@hust.edu.cn

Copyright © 2021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