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学与现实

    来源:本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29    阅读量:


    (人文学院新闻中心 雷淑容)424日晚,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华中大东九楼C103演讲,这是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举办的“春秋讲学”之2014春讲活动期间,刘震云在学校讲学的最后一个项目。”在演讲开始前半个多小时,教室里里外外挤满学生、老师,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参与讲座的嘉宾有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院士,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汉桥等人。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任何一部作品不是凭空产生,一定与现实有千丝万缕、息息相关的联系。与作者的生活年代,他的童年,他的民族,有很大的关系。”

    就此,刘震云以曹雪芹写《红楼梦》展开,讲到三个哲学命题:大与小,远与近,洁与脏。讲到远与近时,特地举了一例阐明文学与现实的距离:绛珠草对恩人说:“我愿下辈子用眼泪报答你。”用眼泪报答,而不是人们常说的“做牛做马”,文学的意味一下便突显出。说着,他提醒坐在窗子上的同学不要摔下来,“不然我下辈子怎么报答你啊?”,引得现场一片笑声。

    刘震云论《西游记》,说《西游记》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于重复中反复强调两个问题:唐僧的领导艺术与妖怪从哪里来。提到《水浒传》,他说道这部小说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作者把强盗当成英雄写。紧接着,他以林冲的故事为典型剖析《水浒传》里的两套规则:正统社会的规则、江湖规则,并称孙二娘开的是“充满阳光的黑店”(笑声一片)。“现实不一定产生故事,但作家将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故事用作品实现了,展现了现实与故事的关系”,他最后总结道。

    文学的作用:反映现实  折射理想

    论到文学有什么作用,刘震云认为其一是反映现实。讲到这里,刘震云提起他的母亲,他曾说母亲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与母亲讨论文学时,母亲问他:“文学要是揭示现实,揭示现实比反映现实更难,揭示错了怎么办,像毛主席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呢,何况是你啊(大家笑)!

    其二便是文学能实现世界上任何人想实现的关于生和死的命题。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生与死,没有人不渴望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但是,清朝的康熙死了、乾隆死了、雍正死了、光绪死了,唯独有几个人没有死。他们是谁呢?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将人的生活、情感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上固定下来,让后人了解以前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如果没有李白、杜甫、柳永、曹雪芹,那么唐宋元明清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是一片沙漠、空白,我们就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交往的,怎么延续的。文学家是一颗颗闪耀的明星,他们照亮了民族的情感和历史。

    勇敢地做历史的追问者

    提问环节,一位老师问刘震云:刘老师是怎么炼成的?

    刘震云笑了笑,说:“我知道这个话是在夸我,是好话。”随后切入正题,他说作家产生的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产生了什么(掌声一片)。对于“时势造英雄”这一句,刘震云认为不对,说如果曹雪芹生活在现代,他肯定能写出好作品,原因不是他对文学的认识,而是对生活、世界与文学的关系有非常特别的认识。讲到这里,他联系到他创作《温故1942》的原因。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三百万余人饿死。饿死人不是问题,问题是饿死了这么多人没有人知道。所以他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用幽默的态度对待三百万人的饿死?当时,日本人给河南灾民提供粮食,但前提是他们帮日本人赶走河南的国民党。这粮食,吃了就是汉奸,不吃就得饿死。刘震云觉得:“历史上没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我是一个作家,应该做这样一个追问者。”(掌声一片)

    当被问及小说人物杨百顺是否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刘震云从理智与情感的角度回答:“当别人与我谈论作品,我要理智地分析文本,而我自己在创作时,却是在一种感性的状态下,可谓百感交集。但写作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摘取其中二三点,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七都会被忽略。我写作时,投入到故事中去,便对人物产生同感、同情,愿意顺着他的意愿,对生活进行重新的梳理。”随后,他又说写作时情感力量虽大于理智力量, 但理智才是作品的灵魂。

    Copyright2011-2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