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纪要 | 葛剑雄:文化何以自信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30    阅读量:


9月26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举办第22期“国故新知”讲座,主题为“文化何以自信”,由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葛剑雄教授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是在生活、生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规则等。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条件,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指是对中华文明整体的自信。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考古等多种方法手段,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绵延上下五千年。5800年前后,黄河(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良渚)、西辽河(辽宁牛河梁)等地开始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至5300年,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中国早期文明由中原向四周辐射发展,亦使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大一统的政治形态。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此外,中国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历史为3800年。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的文化,也包括部分藩属国的文化。例如,历史上的朝鲜、越南、琉球等地长期通行汉字,其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对中国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


中国文化并非仅指汉族儒家的文化,而是包括今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既要肯定汉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其他民族文化的贡献。正是由于历史上各民族的迁入、融合,才形成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同时,汉族和汉族文化也具有多元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例如,中国古代匈奴、鲜卑、女真等民族通过改姓、通婚等途径,融入汉族。“炎黄子孙”,实际上属于一种文化认同,而非血缘概念。


汉族主要是农业民族,其他一些民族是游牧民族,过去经常强调农业民族的先进性,实际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各有所长。例如,一些少数民族格外歌善舞;胡服骑射的推广是军事上的重大进步;汉族逐渐广泛使用胡床、凳椅;茶马互市,交换物资;等等。此外,农、牧民族还在婚姻观念上相互影响。农、牧民族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不能简单以人类共有美德来概括。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基本独立发展,但并非无外来影响。简单的事物,可能同时在地球上发生;复杂的事物,往往是相互传播的。例如中国传统的十二地支,可能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敦煌壁画也有对希腊神话的描绘。


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远离其他文明中心。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文明保持了延续性,同时适合农业社会发展,因此形成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自信。这种自信在很多时候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后,依然固守这种心态,则是过度自信,难以适应世界潮流。


这种自信,还来源于另一个特点,即中国历史上军事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一些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甚至成为统治民族者,但最终都未能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成为文化的接受者。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开而不放,传而不播。唐朝长安迎来各国宾客,但唐人却鲜有到域外者。其他民族前来中原学习文化,中国文化在向外传播方面却并不主动。基督教、伊斯兰教积极主动地传教,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然而中国文化因传播问题对世界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


文化自信的理由

葛剑雄教授认为,我们文化自信有着充分的理由。第一,中国文化最适合国情民情;第二,中国文化能够不断更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第四,我们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第五,中国文化通过改革开放,正在走向世界。


讲座最后,葛剑雄教授提出,在尊重自身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过去未来充满信念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文化,文化自信不能成为文化自大、文化自闭。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看到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加讲座并参与讨论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罗家祥、雷家宏、夏增民等老师,哲学系陈刚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岭峻、李建国、梁红老师,建规学院汤诗旷老师等以及武汉大学毋有江等兄弟院校的老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也参加了讲座。



撰稿/编辑:陈慧

摄影:占勇光 沈薇



Copyright2011-2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