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和12月8日,“华中大-新国大学术大讲堂”人文学院专场系列讲座顺利举行。新加坡国立大学包智明教授、彭睿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物竞天择:外来语言结构的成败”和“功能性单位产生的几种机制”的线上讲座。
图:“华中大-新国大学术大讲堂”人文学院专场系列讲座海报(国际交流处提供)
在12月6日的讲座中,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英文系包智明教授首先介绍了新加坡英语中的语言接触现象,受生物进化中物竞天择的启发,他认为在语言生态中也存在“物竞天择”,不同语言发生接触时,底层语、接触语和词汇语会发生“物竞”,语言系统进行“天择”时,受到接触语语法和词汇语语法的语法制约,同时语言类型共性也会引导语法化的过程。
图:包智明《物竞天择:外来语言结构的成败》线上讲座(刘星 提供)
包教授的线上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除我校师生外,还吸引了来自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校师生旁听,讲授结束后来自不同高校的师生就语言接触的底层、机制,具体语法现象的接触判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教授一一给予耐心解答。最后,主持人刘星博士再次感谢包教授的精彩讲解并相约包智明教授有机会来校讲学。
图:主讲人包智明与师生互动(刘星 提供)
12月8日的讲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彭睿副教授主讲,人文学院谢晓明教授主持,200余名师生在线听讲。彭教授围绕“功能性单位的几种机制”主题展开。他在讲座中指出,功能性语言单位有若干个产生机制,除了语法化,去语法化、语境吸收和扩展适应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实例重点阐述了“语境吸收”和“扩展适应”,讲座内容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的历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图:主讲人彭睿(谢晓明 提供)
在互动环节,参会师生踊跃发言,就讲座内容与彭睿教授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线上气氛热烈,大家表示受益匪浅。最后,主持人谢晓明教授引用彭睿教授的治学理念“手里有事实,脑中存理论”对讲座进行点评和总结,以此勉励广大学子严谨治学。
图:主讲人彭睿与师生互动(谢晓明 提供)
据悉,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我校“一校十校”核心合作伙伴培育院校,为促进我校与该校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两校合作品牌,国际交流处策划了本次“华中大-新国大学术大讲堂”系列讲座。包智明和彭睿两位教授的讲座,同时也是人文学院“荆楚语学大讲坛”的第二讲和第三讲,由华中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参与协办。
(供稿:谢晓明 刘星 编辑: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