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纪要 | 『国故新知』系列讲座第37期 史党社:秦人历史新探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06    阅读量:




                                                                             
纪要 | 『国故新知』系列讲座第37期
史党社:秦人历史新探





2020年9月30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国故新知』系列讲座第37期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史党社教授,题目是《秦人历史新探》。讲座由夏增民老师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余名听众参加了本次讲座。


 





 



 



史党社教授是秦史研究资深学者,且亲身参与过秦始皇陵的田野考古工作,对秦人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讲座中,史老师就以其丰富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本次讲座分为秦人历史及相关学术热点、秦文化及其特征和研究秦史的基本资料三部分。

史老师先从秦人崛起的地理环境讲起。一般认为,秦人兴起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川塬地带,这一部分地区相较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更为狭窄与贫瘠,人口承载力相对有限,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秦人虽发迹于此,但对于其族群来源则众说纷纭;主流说法有“东来说”和“西来说”。

“东来说”认为,大约在距今3000年的商周之际,周公为平定三监之乱而东征,秦人作为俘虏从其老家山东半岛被迁徙到了甘肃,秦人的历史即从甘肃重新开始。很多人认为,“东来说”是由傅斯年先生在其论文《〈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与《夷夏东西说》中所提出的,但史党社教授指出,“秦是东夷的一支”这一观点的实际上应是四川大学徐中舒先生在1927年所发表的论文《殷周民族考》中最早提出,这也体现出史党社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真务实的作风。关于“东来说”这一观点,一直被学界所关注,并为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所接受。例如秦汉史专家李剑鸣先生在其著作《秦史稿》中说:“秦同殷一样,都来自我国的东海之滨。”顾颉刚先生也在其《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中指出:“秦本东夷,在周公东征后西迁。

至于“东来说”为什么成为学界的主流,史党社教授指出,是因为“东来说”有一系列的证据可以支撑这一观点。首先,以玄鸟为图腾信仰的族群分布十分具有地域性,大都分布在太平洋西北岸一带,而秦人长期生活居住于远离太平洋的西部地区却同样有玄鸟的传说信仰。其次,白帝少昊生活于山东半岛附近,生活在这一区域附近的族群常常以少昊为守护神进行祭祀,而居住于西部的秦人同样祭祀少昊。再次,秦人墓葬葬俗特征十分明显,头西向、直肢葬、有腰坑,与商人墓葬形制十分相似。最后,清华简《系年》中有明文记载“成王伐商盍,杀飞□,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以上证据均为“东来说”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于“西来说”,在史党社教授看来,虽然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但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所以也要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不能完全否定。主倡“西来说”这一观点的人是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他在《秦都邑考》中就认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当殷之末,有中潏者,已居西垂。大骆非子以后,始有世系可纪,事迹亦较有据。”



 



 



 








 



 



 



 



紧接着,史党社教授从秦人族群的角度简明扼要的介绍了秦人的历史。秦人最早生活于渭水与汉水的上游,秦人的祖先非子曾在周孝王时期为王室养马,被封于秦地,于是秦人才得名于秦,秦人正式的历史也由此展开。秦人长期为周王室服务,地位逐渐升高,由附庸逐步上升至大夫再上升为诸侯,同时秦人也由于族群的扩大,由甘肃东部迁到了关中西部。迁徙至此的秦人吸收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与周余民,他们作为下层的被统治对象,成为秦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了秦人族群的构成。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秦人无法向东争霸,只能向西发展,于是在秦穆公时期,秦征服了西戎,秦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又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大量的“山东”人民迁入秦境内开垦荒地,这在改变了秦族群构成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实力,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作为一个族群,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功绩是巨大的,最为显著的就是统一了天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周的基础之上,对东周的分裂进行了重新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其次,秦人以政治统一为基础,对文化进行了统一,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为汉代同质的汉文化打下基础,而后者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初步核心。最后,秦对族群的统一与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由“华夏”向“汉人”发展转变的重要环节。









然后,史党社教授又对秦文化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秦文化发源于商周文化,对商周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扬。以青铜器为例,秦文化与商周文化之间展现出极大相似性与继承性。秦文化与戎狄文化也有非常强的联系,生活在西北地区的“西戎”、白狄、娄烦、匈奴、林胡等少数民族,作为秦人的邻居与征服对象,最终也成为广义上的秦人的一部分。他们成为秦人的重要构成,他们的文化也因此与秦文化结合的非常密切,例如西戎文化中的屈肢葬,成为秦人下层民众中非常流行的葬俗。秦文化与春秋早期的山东诸侯文化中也存在着吸收与发扬的关系,由于地域相邻,秦文化对山东诸侯文化长期进行着借鉴与模仿,成为秦文化重要的来源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早期形成,至战国中期出现重要转折,转折的根本原因则与商鞅变法有关。转折之前的秦文化可称为“春秋型”秦文化,这一时期的秦文化以商周文化为母体,融合“戎狄”、山东诸侯文化而形成。转折之后的秦文化可称为“战国型”秦文化,此时的秦文化抛弃自身包括戎狄传统在内的一些文化传统,对东方列国的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模仿与借鉴。

关于秦文化的特征,从物质层面上来说,是十分包容而有活力的。在春秋早期,秦文化建立在商周文化的母体之上,吸收了“戎狄”以及东方文化,创造出一种自身特征明显的文化,这种高度的包容性决定了秦文化的活力。在春秋中期之后,秦文化逐渐衰落,各个方面均落后于其他诸侯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战国早期。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戎狄文化,秦人的族群性格也展示出高度的“戎狄性”,比如:质朴、尚武、好斗;与此同时,秦人也形成了一种重实用、重功利的价值观,而这些性格特色也最终促使秦建立起大一统国家。但总的来说,秦文化所谓的成就和高度,基本上局限于物质的层次,在制度、思想的层面上,从立国开始到秦亡,其繁荣与发达程度,从来就未超越东方,“诸侯鄙秦”,也是自然的。作为一种落后的文化体,秦文化向东方的学习以及后来事实上在很多方面被东方文化所代替,也是必然的。秦之覆亡、汉文化的胜利及儒学的独尊,就是这个结果的历史表现。

最后,史党社教授为听众分享了秦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为不论是初次接触秦史还是想继续深入钻研的学者们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讲座结束后,夏增民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总结,并以自身研究历史地理的经验对史党社教授以实地考察研究秦史的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和学生也就秦史及相关问题与史党社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案 丨 欧成婷

图片 丨 欧成婷

编辑 丨 欧成婷



     
             

   
       


Copyright2011-2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